
財團法人吳讓治建築文教基金會
財團法人吳讓治建築文教基金會於1995年由BIRG研究室及友人在台南市策劃成立。
基金會初期透過吳老在日本建築界之名聲與人脈,邀請建築學業界各領域之專家來台舉辦多次專題演講,當時私人機構連續邀請國外學者來訪舉辦公開演講者實為少見。直至近年國外建築師來台演講漸成風氣,基金會將活動定調為「台灣現代建築溯源-建築前輩及其世代講座系列」,以演講、座談、整理作品資料、發行DVD、出版作品集等各種方式不拘形式地將前輩建築師之作品、思想、言行等留下紀錄以利傳承。
其系列之活動成果相當豐碩,例如於2007年製作「開南建築李重耀」DVD紀錄片榮獲新聞局優良公用頻道獎勵節目,2010年出版專書及DVD「巨塔之男 郭茂林」頻頻受到國內及日本建築界之關注並索書。並於2015年與台灣衛浴文化協會合辦「吳明修建築師作品回憶展」於台北、台南、台東三地展出。
基金會工作內容:
- (一)獎勵學術研究計劃,與推廣教育之工作。
- (二)奬勵優秀學生。
- (三)獎助學術著作之出版。
- (四)贊助對環境品質意識之啟發性活動。
- (五)促進國內外建築學術界及實務界之交流合作。
- (六)舉辦不定期的學術或專業研討會。
- (七)辦理其他與教學研究及學術發展有關之事項。

2005 講座
台灣現代建築溯源
建築先輩及其世代講座系列
2005年至2006期間,本會邀請台灣建築先輩舉辦台灣現代建築溯源講座系列。 邀請高而潘建築師、陳邁建築師、王秋華建築師、吳明修建築師、朱祖明建築師、吳明修建築師等人,舉辦一系列講座。
其活動目的是:
1.透過圖像、對談及演講方式,介紹建築前輩的作品、思想、成長背景、執業經驗等, 以供後學參考,並讓他們所見證的年代,留存歷史紀錄。
2.透過長期活躍於實務與教育,具有影響力的建築前輩之親身經歷,描繪戰後的台灣建築史。
其講座內廣泛探討下面課題:
二十世紀的台灣建築特質。
五十年來的台灣建築演變過程。
戰後台灣建築在理論思潮的特質。
戰後台灣建築在作品風格的演變過程。
戰後台灣建築對城鄉環境的影響。
戰後台灣建築對建築教育的影響。

2006 專題演講
鈴木 博之
現代日本建築-創造與保存
鈴木教授為著名之日本近代建築史學及現代建築評論家,亦為現任日本建築學會副會長及聯合國現代建築保存組織(DOCOMOMO)之日本代表。
鈴木教授將針對現代主義建築於日本存在之樣態、與建築傳統的關係等主題與各位分享。具體討論內容包括丹下健三、妹島和世、伊東豐雄、隈研吾等建築家的作品;在建築保存方面則介紹誠之堂、明治生命、國際文化會館等實例,並探討「Replica」手法的問題、最後是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的現代建築保存運動「DOCOMOMO」在日本活動的介紹。

2007 講座
開南建築先輩座談會與李重耀建築師
本次特別以座談方式,以李重耀建築師為主邀請開南工業學校建築科早期校友,請他們回憶光復前後(1940~1950),台灣從日據時期轉為民國時期,建築行業轉變的親身經歷。
座談會聚焦於下面兩個主題:
一、台灣建築行業的轉變:
如營建職業分工、設計業務來源、工程發包制度、開業證造制度、建照許可制度、設計法令規範、、各方面變革。
二、台灣建築教育的轉變:
如專業學校分佈、學生背景、師資來源、學校教育內容、實習養成要求、設計繪圖方式、設計思考方向、設計評價標準、、各方面的變革。

2010 系列活動
巨塔之男:郭茂林
1944年,郭茂林建築師由台北工業學校建築科畢業,當年23歲,因為優異的設計能力,被介紹進入東京大學建築系的岸田日出刀教授研究室,郭茂林開始了17年的研究室助手工作。
1962年,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的霞關會館與東京俱樂部,約五千坪的土地由三井不動產重新開發,社長江戶英雄延攬郭先生擔任大樓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規劃整個開發計畫。郭先生以總協調者的角色,藉著東大研究室建立的豐沛人脈,獲得產官學多方協助,完成了日本第一座超高層大樓。
之後在日本擔任東京新宿副都心開發協議會之協調者,並參與其中京王Plaza旅館(48層1971)、三井大樓(55層1974)、Century Hyatt旅館(28層1974)、第一生命大樓(26層1974)的設計工作。也以建設業者總協調者身分主導東京世界貿易中心大樓(地上40層159公尺,1970完工),東京池袋新都心開發案(Sunshine City,含 60層之太陽城大樓1978、王子飯店、購物中心、進口商場、文化會館),東京板橋中台Sun City住宅園區開發案(1800戶,1980完工),千葉縣船橋市Lalaport購物中心(1981第一期完工)等大型開發案。
1968年霞關大樓完工後,郭茂林的KMG建築師事務所在日本、台灣、韓國設計了20座以上的超高層建築,日本朝日新聞在專訪中以﹝巨塔之男﹞稱之,可見其獨特形象。在台灣的高樓作品有榮華大樓(台北吉林路中國國際商銀總行1977,台灣第一個使用純鋼骨結構、預鑄帷幕牆、地下連續壁),一銀總行(重慶南路1981),台電大樓(1982),國泰人壽大樓(台北仁愛路1987),國泰敦南商業大樓(1988),新光人壽大樓(台北車站前1993),台灣水泥大樓(台北中山北路1998),國泰金控大樓(台北信義計畫區2002)。
2010,建校99年的台北工業學校已成為國立台北科技大學,89 歲的郭茂林將特地返回母校參加校慶活動。10月31日上午十時,在設計館八樓有一場由吳讓治建築文教基金會監製、許志祥製作的紀錄片『台灣現代建築溯源系列-郭茂林建築師』發表會。基金會亦同時出版『巨塔之男:郭茂林』專書及DVD。

2011 座談會
建築教育學程與建築師考試改革
本會於2011年11月17日舉辦關於國內建築教育及建築師考試改革的座談會。吳讓治教授為主持人,邀請陳邁建築師、楊逸詠建築師、賴榮平教授、傅朝卿教授等,及國內相關學校教師與從業建築師等參加。
會中先講述本會宗旨以及加入APEC起國內建築教育與考試制度有所需要改變的時空背景,後提出教育制度、學科制度、建築師考試制度、建築師養成制度等改革草案綱要。
在座談討論會,討論下面幾個方向:
建築師考試制度改革、實務養成制度之考慮層面、脈絡。
改革過程中之實質限制及其與理想制度之差異,並說明改革草案之因應方式。
未來改革草案審議、執行等細節之可能方向。
2016
吳讓治教授訪談
吳讓治教授一生貢獻教學,教育英才無數,影響臺灣建築界甚鉅。自成功大學建築系退休以後,仍掛心建築教育,時時關心成大建築發展。2015年吳讓治建築文教基金會委員們提議紀錄吳讓治教授生平,本計畫擬以影音訪談方式,藉由數次訪談纪錄,勾勒出吳讓治教授的精彩人生,並留下可供建築後輩參考之資料。

2020 出版
3D圖解建築構法
在建築技術領域中以自己語言建立基本教材是吳老多年來的心願,尤其在建築構造領域更是欠缺,即使有亦不合時宜。本書在吳老的呼籲下,經由林慶元教授的推薦,吳老的首肯後,由楊逸詠建築師開始策劃並處理翻譯版權事宜。翻譯的工作交由具有工程實務及日文翻譯出版經驗之邱榮政先生負責全書之初稿,另網羅國內各大專院校任教建築構造之留日教授及專業技術人員負責各章之審稿,再經執行編輯最後審查才完成定稿。全書之校對工作及進度品質管控則由白肇亮建築師全權負責處理。
本書特色有二,一為坊間建築構造之參考書籍均以2D之平面剖面表達各種構造之組成,本書則以3D圖解呈現,對讀者而言一目瞭然較易理解;另一理由為一般對建築構造之敘述往往是強制性、規範性或工序性加以說明,但本書以構造方法(構法)取代建築構造並介紹各種構法之設計案例,強調重視各構造方法發想的無限可能性,意涵著隨著新機能的需求、建材工業的進步,構法的選擇或創新將成為建築設計之重要一環。